践行工匠精神助力惠州制造
2020-12-28 14:56:16    来源:惠州日报
        12月10日——13日,以“新时代 新技能 新梦想”为主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举办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、项目最多、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。
        此次大赛共设86个比赛项目,绝大部分项目与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,吸引了全国36个代表团的2557名选手参赛。位于博罗的广东省技师学院共派出7名选手,参加其中6个项目的比赛,最终喜获4枚金牌、1枚银牌(双人项目)和1个优胜奖(第5名),7名选手均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,参赛选手获奖率与金牌数居广东省前列。
        荣誉的背后,是该学院多年的打磨和积累,也是惠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,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成果。近年来,惠州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,大力实施“首席技师”培养工程,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,加快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培养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,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        ▶▷成绩
        摘取四金一银一优胜

        此次大赛,广东省技师学院共派出7名选手参加6个项目的比赛,获得4枚金牌、1枚银牌和1个优胜奖(第5名)的好成绩,其中电子技术世赛项目、电子技术国赛项目、物联网技术国赛项目、可再生能源项目4个项目获金牌,网络安全项目(双人组)获银牌;装配钳工项目获优胜奖(第5名)。
        据了解,和他们一起同台竞技的不少是大学生甚至研究生。“此次比赛,不仅让获奖的选手们备受鼓舞,也有利于消除社会对技工人才的偏见,可以帮助技工人才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。”广东省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周志葵说,这次国赛让大家都知道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、技术培养,技工学生可以拥有一技之长,找到很好的就业岗位,同样能实现技能报国的梦想。
        ▶▷做法
       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综合人才

       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,惠州作为广东制造业的重要一极,近年来提出加快构建“2+1”现代产业体系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的战略,这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。
        广东省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,拥有博罗校本部和广州校区两个教学区,是广东历史最长、规模最大、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。该学院专职党委副书记黄存足介绍,近年来,学院以“培育工匠精神,打造技师摇篮”为宗旨,瞄准国际标杆,为产业转型升级、创新驱动发展培养新型技能人才。
        “一直以来,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加强与企业合作,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。”黄存足说,在平常教学中,学院要求老师每年抽出一两个月时间深入企业实践,了解最新生产工艺,并不断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材,更新教学内容。学院还聘请了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、教授、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客座教授,与48家知名企业组成校企合作联盟,与多家企业形成“订单培养”合作。
        黄存足介绍,学院每年面向全国招生近4000人,其中惠州、河源两市生源约占50%,不仅解决了惠州学生的学业问题,同时为珠三角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。“学院学生就业率达99%以上,截至目前我们已培养输出7万余名技能人才。”黄存足表示,绝大部分毕业生留在了珠三角就业,其中不少留在惠州的TCL、东风本田、华阳精机、利元亨等企业工作。
        ▶▷成效
        惠州实施“三大工程”推进职业技能提升

        近年来,惠州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大力实施“首席技师”培养工程,推动技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,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培养实用型人才。“粤菜师傅”“广东技工”“南粤家政”三大工程的实施,也让一大批群众因此提升技能,并走上创业就业之路。
        目前,惠州已建立省级“粤菜师傅”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各5个,完成80多个惠州市本土知名菜谱的修订和传统工艺制定,建成粤菜线上教学视频资源库,上线30个线上教学资源,开展“粤菜师傅”各类培训7400人次。另外惠州自2019年10月启动“南粤家政”培养工程,大力开展居家服务培训、母婴服务培训、养老服务培训和医护服务培训4个重点培训项目,截至目前已经培训19000人次。
        在对普通群众开展继续技能提升培训的同时,惠州还加大对顶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,重点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。近年来,惠州实施“首席技师”培养工程,以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,每期遴选20名左右达到省级领先水平和市级顶尖水平的高技能人才,授予惠州市“首席技师”称号。截至目前,我市已成功开展三批“首席技师”评选活动,共评选出54名惠州市“首席技师”,在三年培养期内给予每月1000元的补贴,发挥其示范引领、传授技艺的积极作用。
       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。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,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。为此,市人社局推动市技师学院、TCL集团共建产业学院,并与我市最大的用工企业伯恩光学开展“招生即招工、入校即入企”校企双制办学,积极培养契合我市产业结构的技能人才。
        目前,全市9所技工院校与近4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开设了冠名班、校企双制班,输送校企合作毕业生及学员3万多人,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。
        选手风采
        物联网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刘思雨:
        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

       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,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国技艺,为国争光。为了实现梦想,我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备赛中,每天用十多个小时训练,最终一路过关斩将,成功夺冠。遗憾的是,物联网技术项目还没有成为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,目前只能作为展示项目在世赛上展示。
        不过,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。我相信只要拥有梦想、学会思考,真正用心把知识掌握扎实了,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就能牢牢抓住它。
        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获得者陈智勇:
        拿到金牌靠的是努力拼搏

        可再生能源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新增项目,没有相关参赛经验可供参考。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满分的“假想敌”,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朝着满分的目标努力。我每天苦练15个小时,除了睡觉,其他时间都待在训练室。我觉得自己最终能拿到金牌绝非偶然,靠的就是努力拼搏。
        现在我已经拿到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的入场券。我将会好好训练,争取能代表国家站上世界舞台。
        电子技术世赛项目金牌获得者刘泽龙:
        稳住心态才能赢得未来

        我曾参加过好多次比赛,取得过一些不错的成绩,但也由于心态不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国家集训队“十进五”比赛中,我就以微弱差距排在第六名,被淘汰出局。
        这一次比赛,我充分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,稳住心态,正常发挥取得了好成绩。我把每一次比赛当作验证自己实力的方式,从中找到不足,然后不断改善不断进步。这一次,我会好好把握集训机会,争取站上世界舞台!
        电子技术国赛项目金牌获得者谢志平:
        十年磨一剑,实现夙愿

        10年前我参加过省赛,但因为经验不足、技术水平不高,并未获得理想成绩。此后十年,作为教师的我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从未松懈,2015年开始担任广东省技师学院电子技术项目世赛基地教练,并先后被国家人社部聘为第44届、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中国教练。
        此前电子技术世赛项目有年龄限制,我以为再也没机会参加比赛,没想到这一次国家放开年龄限制,让38岁的我还有机会夺得金牌,实现多年夙愿。
        网络安全项目银牌获得者洪家聪:
        对自己的技能更有信心了

        和我们一起比赛的有不少是知名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,他们的理论水平比我们好,但实操能力比我们弱。我们采取的策略就是把优势发挥好,比较弱的方面稳打稳扎,不被他们拉开太大的距离。
        结果证明,这个策略是正确的。虽然没有拿到金牌,但能够战胜大部分对手拿到银牌,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技能有了更大信心。
        网络安全项目银牌获得者李雄基:
        补齐短板,争取更好成绩

        我觉得参加比赛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。这次比赛虽然拿到了银牌,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,那就是编程方面还比较弱。
        接下来,我要好好学习和加强训练,补齐短板,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突破自己,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        装配钳工项目优胜奖获得者翟勇波:
        找到差距不断提升能力

        这次比赛虽然我只拿到第五名,有些遗憾,但收获还是很大的,在比赛之前的训练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。通过比赛,能够看到别的选手的技术和水平,也有助于找到自己的弱点。
        接下来,我会把参赛技能经验带到教学中,指导自己的学生,帮助学生走上技能大赛舞台。
        短评
        让高技能人才绽放光芒

        人才是强国兴国的第一要素,也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动力。拥有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,是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,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源头活水。
        近年来,惠州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大力实施“首席技师”培养工程,推动技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,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、促进产业发展培养了很多实用型人才。但立足新发展阶段,鞭策“惠州制造”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,还需要更多的优秀技能工人。
        要激励更多青年一代走上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,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,首先应摒弃唯学历论的人才标准,不断营造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,给予技能型人才应有的尊重与社会地位。
        同时,要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,就要打破技能人才成长晋升的“天花板”,让技能人才真正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”。而这需要从两方面着力,一是要加快构建技术工人职业晋升的多通道机制,为技能人才架起多元发展的立交桥,让他们通过努力也能成为高级人才,享受高级待遇。二是要与时俱进,不断健全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,通过更科学的技能层级认定,让技术人才的能力被更多人认可。
        广大技术工作者也要立足新时代,着眼新形势,不断锤炼精湛技艺、锻造过硬本领,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,努力寻求新的突破,用高超的技艺书写精彩的人生画卷。
       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
       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 骆国红 香金群 龚妍
备案信息
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:1319011号 | 2319019号     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913661
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441300100001 | 粤ICP备09008791号
技术支持:惠州广电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
Copyright © 2015 hzrtv.cn All Rights Reserved.